郁永河(1645?~?),字沧浪,浙江人仁和县诸生,喜好旅游,曾到台湾北部进行采硫任务,并将经历写成《裨海纪游》一书。 到台湾采硫康熙35年(1696)冬天,福建省火药局发生爆炸,库存火药付之一炬。在福建不产硫磺的情况下,为补足火药存量,官府遂招募自愿者前往台湾北部采硫。当时郁永河正游历至福建,一听说此事,生性好冒险、秉持着「探奇揽胜者,毋畏恶趣;游不险不奇,趣不恶不快」精神的郁永河于是毛遂自荐,接手这项令许多人退却的任务。康熙36年春天,郁永河带着工匠、仆役自厦门出发,二月二十五日从台南上岸。在台南停留的两个月里,郁永河除了拜访当地官员,也忙着张罗各种采硫装备与物资:糖要泡成糖水给工匠喝及洗浴,以免中硫毒;布匹要拿来与当地原住民交易或馈赠;油则是提炼硫磺时要加入的。一切备妥后,物资由水路运送北上,郁永河自己则乘牛车缓缓从陆路前进。(注1)当时台湾除了府城台南以外,其他地区开发程度大都不高,诸罗(今嘉义)以北的西部平原有许多平埔族生活着,郁永河便靠着沿途的平埔族部落休息、补给。一路上除了路面颠簸,还有高过人的野草、又急又深的溪水,并不轻松。不过,因为向导多由各地原住民担任,不同的习惯与穿着吸引了郁永河的注意力,并将他的观察写进文章。经过约两个月,采硫人马终于抵达八里坌社(今新北市八里)。硫磺多分布于内北投(今台北北投)、麻少翁(今台北士林)社一带,因为考虑到瘴气和交通不便的问题,郁永河决定在附近建立提炼据点,再向原住民收购硫土。(注2)没想到,炼硫工作开始后不久,工匠、仆役便因为水土不服一一病倒,每晚哀嚎呻吟不断,郁永河只好将病患送回中国内地,另外招募人员。此外,台风也成为采硫工作的一大阻碍,七月中旬,一场台风将工地房舍摧毁大半,迫使郁永河等人往高处逃难,处境既狼狈又艰辛。后来从中国又补进了近60名工匠,采硫工程才得以再次展开,并在两个多月后炼足需要的量,顺利完成任务。同年十月,郁永河离开台湾。回到中国内地后,郁永河将自己在台湾所见到的风景、习俗、遭遇的困难,以日记的方式写成《裨海纪游》(又名《采硫日记》)一书,并且论及时事、番政,是早期台湾珍贵的纪录,也成为后人着述最常引用的作品。(注3) 参考书目注1. 李筱峰、庄天赐,《快读台湾历史人物》注2. 根据前引书目,约是以硫土一筐(二百七、八十斤)换七尺布匹的代价交换。注3. 吴密察监修,《台湾史小事典》〈郁永河《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