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卫机制亦同于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自我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防卫机制、防卫机转等指称。其为心理学名词,最早见于佛洛依德(Freud)的文章《防御性神经精神病》(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1894)。美国Vaillant将其罗列的28种心理防卫机转分为四类:精神病的防御机转、不成熟的防御机转、神经症性防御机转及成熟的防御机转。但是分类与分组的标准不明确,同一防卫机转,不同学者可将其列入不同类别与级别。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心理防卫机转是指「自我(ego)」的心理防卫作用,当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用来应付挫折与不安的适应机转,能够在精神上达成某种妥协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即自我对本我的压抑。此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大都在潜意识中进行,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通常表现在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试图自我遮抑那些因担心自我尊严受到贬抑、焦虑会不断发生时出现的内驱力和情感,而有意无意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人们会使用防卫机制保护自己免于不可接受的思想或冲动,或某些令人焦虑的讯息,无论是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皆会在某些行为上使用心理防卫机转,差别在于程度不同,这是「自我」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的方法,而根据每个人的人格特质、经验或观念不同,会呈现不同的防御方式。此概念来自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人类思想中存在多种力量进行互相对抗、斗争的假说。在生理上,心理防卫机转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卫机转也可能带来心理疾病。目录1 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徵2 分类2.1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2.2 按行为性质分类3 参考文献 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徵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防御机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