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行为目标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过程来看,它在课程刚开始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时,就有了萌芽。对课程目标的系统探讨,起自博比特《课程论》(1918年)一书。他在该书中提出课程科学化的问题。在他看来,「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在他所提出的课程编制的五个步骤中,有四个步骤是关于如何确定目标。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1924)一书中,曾具体列举了10个领域中的800个多目标。这与当时美国流行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是相互呼应的。因为当时的心理学家都相信,学习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人类之所以比动物高明,是因为人类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刺激---反应联结。课程目标与行为目标几乎成了同义词,这主要是由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一书的影响。泰勒在该书中强调,在课程目标确定后,要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目标。泰勒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1)把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但却没有陈述期望学生发生什么变化;(2)列举课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但却没有具体说明希望学生如何处理这些要素;(3)采用过于概括化的方式来陈述目标,但却没有具体指出这种行为所能采用的领域。 关键字中文关键字:行为目标英文关键字:Behavioral Objectives 参考资料施良方着。课程理论,1999年初版,页106-107,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