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评量(Dynamic Assessment)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评量方向,应用于教育上,尤其是特殊教育。有别于一般的单向评量,动态评量的施测者会在学生遇的困难时提供协助,并视协助的多寡来给分。动态评量的概念最早由前苏联的发展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1896年-1934)提出。奠基在社会文化认知的理论上,认为个体高层次认知的发展需要透过中介者来加以促成。强调学习先于发展,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应是他人支持、自我支持,再内化到个体这样的循环历程。并利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分别从学习能力、保持能力(保留所学、不遗忘)与迁移能力三方面来评估受试者的能力。施测者透过试探性的协助,去了解受试者这三方面的水准;并评估如果要提升这三方面的能力到某一个水准,需要给予多少协助量,藉以作为区辨个别差异,提供诊断处方的依据。故在动态评量时,受试者答题时可与施测者间有大量的互动,这份互动是历程、诊断,更是协助导向,可了解受试者的学习历程与发展脉络。且评量是施测者跨多个时间点观察受试者的进步与改变情形,就是采取连续测验、教学、再测验的程序。维谷斯基指出,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成就和协助下能完成的成就中间有一段距离,他称此为可能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以可能发展区中的事物进行教学,效率最高。了解学生的可能发展区,有助于教师安排教学内容,不至于太深或太浅。动态评量即具有测度学生可能发展区的功能,因为当学生只需少许协助即能写出正确答案,代表题目对应的概念是在学生的可能发展区中;反之,若是学生不需协助即能写出正确答案,代表已经会了;若是学生在大量协助后仍不会,代表题目对应的概念还离他很远。除此之外,动态评量能鼓励学生提问,增进解题的意愿,避免太多的挫折感。不过,因为施测者参与,动态评量被批评为一种过度主观、信度、效度不高的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