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尺是心理测量工具的总称,而将受试者测验结果的表现情形与数字产生关联的过程称为量尺化(scaling),而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分数的量尺。希望藉由这个量尺,能够单纯由分数的高低即可反映出考生的能力。
量尺分数是透过统计方法,由原始分数转换而来的,它具有和群体比较的意义,其目的在于呈现每一位考生在所有考生中之相对位置,以划分出能力级别。换言之,量尺分数是为了比较的解释便利性与精确性,分数越高,也就表示这位学生该能力越好。这种过程在统计学上称之为转换,也就是指根据某个公式,将数据资料与以换算成新的数值,转换之后的新数值与原数值之间仍保有一种对应的关系。以初中生基本学力测验的量尺分数为例,在发展规划的初期,因为要提供考生一年两次的考试机会,且欲对两次的分数进行等化(equating)以方便比较,因此决定发展一个量尺分数作为分数报告用。考生分数透过统计方法,将答对的题数经过量尺分数的对照表的转换,形成另一种分数形态,而如此的分数转换,目的即在希望藉由这个量尺,能够更精确的解释考生之间真正的能力差异。
量尺分数的使用,除了能更精确的了解考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之外,还能让分数的解释更容易,比如说可以评量考生能力的成长情形、考生在同一个测验不同难度水准上的表现、考生在同一个测验不同的复本上的表现等等。若以基本学力测验为例,若考生在两次的学力测验都参加的情况下,其两次考试成绩的分数比较会因量尺而更容易比较。 参考资料汪慧瑜、余民宁(2006)。初中基本学力测验量尺分数的另类表示方法。测验学刊,53(2),205-238。凃柏原(2005)。如何将原始分数转换成量尺分数-以初中生基本学力测验为例。测验学刊,52(2),1-28。凃柏原(2007)。初中生基本学力测验量尺分数转换之实徵研究。教育研究学报,41(1),61-77。张春兴(1989)。张氏心理学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