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概念获得教学法1.1 概念是什么?1.2 概念获得教学策略1.3 教学设计及实施步骤1.4 概念教学例证选择2 参考资源 概念获得教学法 概念是什么? 概念是构成知识的基本单位。自从有了概念,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得以简化,因此我们不必再去记忆每个独立的、具体的事物,从而避免增加思维的负担。 概念,通常是指用一个名称或符号来代表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事件或思想。所以,有人说概念的学习就是学习分类,就是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徵就是每个概念都有其"定义性特徵",那个将事物集合在一起的共同属性,又可被称为“关键特徵”或“标准属性”。 概念获得教学策略源自布鲁纳(Jerome S. Bruner)所提出的「教材结构」及「直观思考」的教学理念。概念形成与概念获得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指学生知道某些东西属于哪一类别概念获得(Concept attainment):学生能够发现可用来区别某一类别的成员与非同一类别事物的各种属性。(施良方,1996; Schwab et. al., 1990) 教学设计及实施步骤(一)资料的提供和概念的确认1.老师成对地呈现分类的实例。
2.学生比较正例和反例的属性。
3.学生产生和试验假设。
4.学生根据必要的属性,描述定义。
(二)概念获得的测试学生确认额外的、未分类的例子是「是」或「否」。老师确认假设、概念名称,并再次根据必要的属性叙述定义。学生产生自己的例子。(三)思考策略的分析学生描述思考过程学生讨论假设和属性在辨识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学生讨论所出现的假设的种类和数量 概念教学例证选择科学性:例证必须真实的、正确的。典型性:有代表性,能够完整、准确地阐释事物的本质属性。易识性:中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水平较低。教师举证时,应多用"看得见、摸得着"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实或过程为例证,帮助他们清晰、牢固地掌握概念。 参考资源李永吟(1997),教学原理。远流。黄光雄(2004),教学原理。师大书苑。九年一贯教学资源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