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条件论(Learning conditions)目录1 理论意义2 学习条件论的核心主张3 教学上的应用4 关键字5 参考资料 理论意义盖聂的学习条件论(Learning conditions)融合了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观点,认为学习乃是转化环境刺激为习得之新能力的认知历程(Bell-Gredler,1986)。盖聂先分析人的表现和技能的多元性,然后再对不同学习种类加以解释,将学习分成讯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反应连锁(动作技能)、语文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则学习、问习解决等八大类,并提倡「学习阶层」(hierarchy of learning)的说法。认为任何学习都有一种合理的学习顺序,亦即前面几种学习是后面几种学习的先备条件。 学习条件论的核心主张学习条件论的核心主张乃是盖聂所提出的五类的学习结果:语文知识、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和认知策略等。盖聂认为这五类的学习分别代表不同的能力和表现,其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各种能力的习得都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学习条件,亦即不同的学习结果所牵涉的学习条件并不一样。而学习条件又分为「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类。所谓学习的内在条件是指学习者已有的先备知识与技能,外在条件指的则是外在的学习情境。唯有透过内在的先备技能和认知处理步骤与外在的支持性环境刺激间的有效互动,才可能产生所预期的学习结果。另外,盖聂更进一步地把讯号处理的概念应用到学习的分析上,提出了九个学习的重要处理阶段,即注意、期望、唤回至运作记忆、选择知觉、语意性编码、反应、增强、唤回和增强、以及唤回和类化。它们不但在执行的顺序上有先后之分,而且各以不同的方式来促进不同种类的学习。以致于每个学习阶段,分别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教学事件来促进学习的产生。 教学上的应用盖聂的学习条件论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累进学习的观念,并提出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之教学设计参照架构,其中学习阶层的概念已成为各学科领域课程发展的考虑要素。从学习条件论可看出,盖聂把教学界定为一组经过设计以支持内在学习历程的外在事件,并不强调给予学生太多自我学习的机会,相反地,主张教师应扮演积极的教学角色,充分安排、指导学生「学些什么」及「如何学」。认为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三项任务:1.在教学之前,必须将学习条件和活动目标加以计划;2.对学习本身和学习情境加以管理和经营,包括引起动机、引导学习及评量学习结果;3.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