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缘由2 人类智力形成3 传统智力测验的两项限制4 其他智力结构发展理论4.1 双因论4.2 群因论4.3 多元论4.4 结构论4.5 流体与晶体4.6 阶层论5 参考资料6 外部连结 缘由智力三元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史登柏格 (Robert J. Sternberg) 于1985年首次提出。智力三元论的兴起,是受了认知心理学上讯息处理论的影响,将人类视为如同电脑处理讯息的过程,以认知历程的观点,来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换言之,要了解什么是智力,必须先了解行为之后的认知历程,亦即了解解决问题时,如何运用思考,如何组织知识。他认为人的智力有组合智力、经验智力、适应智力等不同能力的组合。其过程:后设成分、付诸行动、习得新知、智能保留、迁移的成分。多维取向智力理论,有助于学校重视全人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能接触现实生活与吸收新经验的机会,以培养适应环境与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人类智力形成根据三元理论,人类的智力是由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这三边可视为构成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的长度因人而异,这也可解释智力的个别差异。这三边分别是: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这与智力行为如何产生有关。指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于思考、计划、判断、执行等心智活动中的能力。后设成分:指高层次的心智执行过程,用以计划、监控、评监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作业成份:指个人在运思中使用语文及运算以比较、组合、推理的能力。知识习得成份:指个人经由学习语文或数学等而获得知识的能力。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指个人面对新环境时,应用旧经验与新经验结合,表现适当的行为。情境因应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指个人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及选择环境的能力。
此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智力是可教育性的,智力的测量应包含测量个人外在的知识、外在的适应能力及使两者结合的能力,以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三元智力(陈李绸,民87)。自智力三元论问世以来,智力的观念已由传统的单一能力转变到近代的多元智力,传统智力测验所测到的智力商数(IQ),只能代表三元论中的组合性能力。智商是否代表智力的问题,以成了心理学上新的争议,这个改变对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它为教育提供更开阔的视野。 传统智力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