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问学」一语出自[中庸],其原文为:「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为存心之功,而道问学则是致知之业,二者相发,本不可偏废,然后儒讲学,或偏于一端,致有「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如朱熹当年讲学,便力主格物穷理,而为陆象山讥为支离。
其实朱熹教人「道问学」,也不是完全忽略「尊德性」,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如朱熹[答项平父书]中就说:「子思以来教人之法 ,唯以 『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某平日所论,却是问学上多了。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一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而某自觉,虽于义理上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尔。」可为明证。至黄宗羲所云:「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而唯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亦意在调停,而非挑起门户之见。
--作者: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