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或译为门徒或学徒关系,主要是指老师(师父)(mentor)与学生(徒弟)(proteges)双方建立专业学习的师生关系;例如技艺训练、学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培育方面。
就字源探讨,Mentor之字意为教师、监护者及导引者。字典上的定义是指优良指导者、良师或值得信赖的顾问。发展心理学家李文逊(D.J. Levinson, 1978)则将师徒制强调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将师徒制指导过程视为一种亲爱关系的形式。
师徒制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型式,一种为传统典型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另一种是就师徒制的功能予以推广应用,即以师徒制的师生关系设计方案来实施。例如就师徒制的精神可弥补目前的社会问题的优点。而推出师徒制方案弥补传统家庭结构瓦解的社会问题。而且在美国至一九九一年以前,至少就有六零零个针对低收入和生活条件差的青少年的师徒制方案。
师徒制对师生双方均有益处,分别说明如下:
1.学生方面:学生可从良师的宝贵经验和研究的新发现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发展其潜能,提升学习兴趣,进而投入此职业;另外透过学生和老师密切的互动,学生可主动的将见习的经验转化,而建立自己的思想结构。
师徒制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社会化的过程。学生透过良师的引导发展自己的行为规范,学习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相处。同时师生之间彼此思想交流、情感上的关怀,可建立浓厚的情谊。
2.老师方面:教学本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师生可藉由互相讨论,进而诱发对方产生不同的新观点,提升双方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师徒制有利他的行为,但尚有比利他更多的意义,因为在传递知识及技能过程中,老师本身亦有所获。
老师藉由师徒关系,可将其知识、技巧、态度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过程中,老师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功,将可获得相当的满足。
--作者:段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