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辨惑语出〔论语·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同一篇中,「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念,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崇德,就是尊重道德;辨惑,就是能辨别是非轻重和真伪,以免除迷惑。在此章中,孔子的两位弟子都问到了「崇德辨惑」,而孔子更称许樊迟「善哉问!」由此可见「崇德辨惑」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在与子张的答问中,孔子强调了「崇德」是以忠信与义为本;而在与樊迟的答问中则强调崇德在于先尽责任然后再说报偿;也就是先为所当为,这是首要的,尽了责任而得到报偿,是必然的结果,和忠信相符。反过来说,如果先计较报偿才做事,便算不得忠信,便不是以德为重了。在「辨惑」方面,孔子先说明了与别人相处时所可能产生的「迷惑」,亦即人们常会因个人的爱恶之情而影响到对人的正确判断;判断不正确,是由于不明白道理,情感掩没理性,当然会陷于迷惑。爱或恶只是一个人的情感作用,是主观的,非理性的,既与爱恶之理不合,又牵涉到生死上,也无轻重之分,是「知不明」,所以是「惑」。像这一类的惑,最好如〔大学〕中所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才有「辨」的作用。至于修慝的慝字,是恶在心中,隐藏于内的意思,人的缺点是没有自知之明;尤其对自己的缺点或过失,只想隐藏而不想改善。对别人的缺点或过失,则丝毫不肯放过,要纠正这项缺点,便是要努力省察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不要攻讦别人的缺点,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也可减少别人的怨恨,儒家讲「反求诸己」便在于此。
--作者:方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