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行为或称为偏差行为,指个体行为的性质,凡带有反社会性或非社会性者称问题行为,因此等行为不利于自己与别人,且明显地偏离常态。问题行为不只指的是个人行为显着地异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常态,而且妨碍其生活适应及造成自己的痛苦或成长的停滞,或造成别人的痛苦或社会的不安(吴武典,民83)。就辅导的观点,问题行为或偏差行为通常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1.外向性问题行为:即通称的违规犯过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如打架、偷窃等。
2.内向性问题行为:即通称的情绪困扰问题或非社会行为,如自卑、畏缩、自我伤害等。
3.学业适应问题:例如低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等。
4.偏畸习癖:或称之为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有关,例如咬指甲、吸吮手指头、性不良适应等。
5.焦虑症候群:由过度焦虑引发而来,又称之为精神官能症。
6.精神病症候:其行为已明显的脱离现实,如精神分裂、忧郁等(吴武典,民68)。
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因个体的基本需求遭受挫折,因此产生焦虑所引起,除了有不良的外显行为外,通常也都有情绪适应的问题,而评估个体的行为是否为偏差行为也可以依据以下四个向度来看:
1.行为是否明显地妨碍学习?使学习效率明显地降低?
2.行为是否明显地妨碍与别人的关系?
3.行为是否明显地影响对自己的态度?
4.行为是否明显地妨碍和现实的接触?
若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意谓此行为已明显偏离常态而可能是问题行为了(吴武典,民83)。
--作者:陈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