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 至 隋 唐,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汉 世谓之三调。”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二)、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三调指相和歌于清平乐中最主要的三种调式,是清调、平调、瑟调的总称。 三调从两汉至南北朝,随着朝代和俗乐名称的变化有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