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学堂是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主体教学建筑之一,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清华大学二校门北面的大草坪东边,是一座式样别致的二层楼房。在清华建校初期兴建的第一批校舍中,清华学堂大楼被称为“一院”或“一院大楼”。 清华学堂-简介 清华学堂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清华大学的旧称,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二、特指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清华大学二校门北面的大草坪东边,是一座式样别致的二层楼房。此楼为德国古典风格,青砖红瓦,坡顶陡起,这就是清华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大楼。在清华建校初期兴建的第一批校舍中,清华学堂大楼被称为“一院”或“一院大楼”。 本条以介绍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大楼。 清华学堂-使用历史 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也是清华历史的开端。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主体教学建筑之一,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 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之后,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今天看到的清华学堂大楼大门外,正额“清华学堂”四字即为那桐手书。 20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学堂曾是培养国学人才的摇篮。1925年,曹云祥校长执掌校政时,清华增设新制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学校特别注意延聘名师,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著名学者担任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他们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荟萃于清华学堂,培养学生分别研究中国文、史、哲诸学。国学研究院开设了古史新证(王国维先生)、中国通史(梁启超先生)、方言学(赵元任先生)、人文学(李济先生)等课程,除中国通史在同方部外,其余课程均在清华学堂117号教室讲授。由于种种原因,清华国学院于1929年终结。国学院存在的时间虽短,但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国学专家,其中成就卓著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姚明达、罗根泽、陈守寔、刘盼遂、刘节、陆侃如、谢国桢、王力、高亨、王静如、徐中舒、姜亮夫、戴家祥、蒋天枢、朱芳圃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的教学、行政等领
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2001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进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