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宋史·河渠志七》:“临安 西湖 周回三十里,源出於 武林泉。钱氏 有国,始置撩湖兵士千人,专一开濬。至 宋 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宋史·苏轼传》:“﹝ 軾 ﹞以餘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宋 梅尧臣《赴霅任君有诗相送仍怀旧赏因次其韵》:“雁落葑田阔,船过菱渚秋。”
(二)、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叫葑田。也叫架田。唐 秦系《题镜湖野老所居》诗:“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宋 陈旉《农书》卷上:“若深水藪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周礼》所谓‘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是也。参见“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