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即隐性教育。如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就是从环境熏陶的角度肯定了隐性教育的合理价值。作为一个专门术语,“隐性教育”这个概念发端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 Jackson)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一书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以及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之后,又出现了“隐性德育”的概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对隐性教育的探讨和研究。